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1:59    次浏览
近两年,随着微信的普及,塑料致癌、飞絮是虫子等谣言也在微信朋友圈内泛滥成灾。很多市民感叹,朋友圈如今成了谣言沃土。◆朋友圈谣言泛滥成灾近日,一则塑料接触热力会产生引致52种癌病的化学物质的消息在朋友圈内流传。“这是不是真的啊?以后可不敢用塑料袋了。”上班多年的市民周女士将该消息的图片发到了群里,引起了办公室同事的热烈讨论。随后,记者咨询了南阳市中心医院营养师韩东景,她说,某些塑料高温下致癌是很早以前就发现的,但不能一概而论。她建议,市民选择塑料袋可认准具有QS认证的产品。“朋友圈假消息太多了,防不胜防。高考那会儿,朋友圈里有人转发考生丢失准考证,我也赶紧转,结果朋友告诉我那是假消息。”市民谭女士说,现在她将朋友圈功能关闭了,感到生活平和了很多,再也不为食物相克致命、转基因食品有毒等没有科学依据的假消息困扰了。◆破谣言 咱要多方求证5月初,朋友圈内流传着柳树、杨树飞絮内藏虫的谣言。媒体在5月5日以《网传柳絮是虫子,接触致过敏 专家辟谣:并非虫子》为题辟谣。5月5日,网传今年7月1日起,所有驾考科目将进行调整,并增加科目五考试。5月6日,媒体以《驾考要增加科目五?交管部门:末接到相关通知,是谣言》为题辟谣。6月19日,一则南阳将在19日至24日有特大暴雨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流传,引起市民恐慌。6月20日,媒体发表《昨日微信朋友圈传言我市将有特大暴雨 市防汛办:部分内容系杜撰》一文打破谣言。7月8日,微信流传市一中、五中、二中、八中等一批统招生投档分数线已敲定。7月12日,媒体以《微信疯传高中预录分数线 市教育局辟谣:预计中招录取分数线7月28日或29日出台》为题打破谣言。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编导教研室主任、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王文博说,很多公众号利用市民们好奇、专业知识有限的特点,来编撰一些假消息,从而提高自身关注度,获得广告赞助,达到盈利的目的。市民在不确认朋友圈内消息真假时,最好多方求证,关注报纸、电视上的新闻,或求证专业领域的朋友,从而达到识别、分辨真假消息的能力。(闫辉)【责任编辑:赵丹】